来!跟着了解青海小吃!


1、尕面片:又称软面片、面片,青海家常面食。有只下一点青菜、炝点葱花的素面片;有先爆炒牛肉羊肉,再揪面片的牛羊肉面片;有先煮牛羊肉,后揪面片的肉汤面片;有出锅不带汤,将面片倒进用肉、粉丝、辣椒、蒜苗等做就的混菜锅内混炒的炒面片;有出锅带少量汤,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还有既没菜又没肉和油的清汤面片。

001.png

2、狗浇尿:又称狗浇尿油饼。50年代以前,当进居民厨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壶盛放青油,烙饼时,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

002.png

3、酸奶:青海酸奶不是我们常喝的那种工厂加工出来的,而是当地回族人民自己加工自制的酸奶。当地人用小碗装熟牛奶制作酸奶,并特意在碗口滴上几滴菜油,表层奶皮金黄,油渍点点,洁白如脂,鲜嫩质细,清凉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带甜,更是凉爽可口。这种自制酸奶味道绝对正宗、口味绝对赛过其它所以品牌的酸奶。

003.png

4、沙罐奶茶:用沙罐炖的奶茶。东部农业区各族群众习惯用青海省大通县或甘肃窑街烧制的一种不施釉彩、内外粗糙不平的粗陶罐(当地俗称“沙罐”)“炖茶”。先将茯茶加食盐炖好,再“调”上牛奶炖熟即成。用沙罐煮茶,一般叫“炖茶”、“煨茶”或“熬茶”。

004.png

5、寸寸:青海家常汤面。用小麦面调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韭叶宽、约2寸长的短面条,下锅煮熟即可。汤面中配有肉丁和蔬菜的称肉寸寸;配有萝卜、洋芋和蔬菜并炝有葱花的称素寸寸。

005.png

6、炒面片:青海风味面食。在面片下锅的同时,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起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006.png

7、翻跟头:民俗食品,两头翻出中间切缝的油炸面食。将发面擀薄,切成约1寸宽、3寸长的面条;从中间切一道缝不出两头,再将两头从中缝翻出,投入沸油炸5分钟左右即成。干黄薄脆,适口易存,一般逢年过节时制做。

007.png

8、干拌:青海特色面食。不带汤,拌操子或炸酱同吃煮面食。

008.png

9、锅盔:青海特色面食。两面都上了火色的厚烙饼。可用小麦面、青稞面、豌豆、包谷面。也可放入香豆粉、红曲粉,还可在面中掺进青油烙成油锅盔。

009.png

10、锅塌:青海家常面食。在锅中焖成的底部似烙饼、上部似蒸馍的面食品。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匀,抟成一个个小馒头,或把面摊薄,浇上青油,撒上香豆粉或红曲粉等,做成一个个小花卷。放进在锅底擦了青油的热锅,倒入少许水,用锅盖盖严。然后间歇地用文火烧,以焖为主,以烙为辅,约一小时即熟。贴在锅底的一面烙成黄黄的硬底,上面则似蒸馍,膨松酥软。过去多用青稞面,现在也用小麦面、豌豆面或包谷面。可做成单个的,也可在锅中把好几个贴到一起,做成一个大锅塌。

010.png

11、搅团:青海特色饭食。将豆面或青稞面等杂面徐徐撒入沸水,并不断用擀杖搅动,文火焖烧约20分钟。吃时配油炝腌菜、辣子、醋、韭辣、炒菜等。

0001.png

12、韭盒儿:韭菜为主料作馅的饼。馅儿一般有鸡蛋、肉末等,常用油烙煎而成,有圆形半圆形两种。

011.png

13、凉粉:青海风味食品。用豌豆粉熬成稠糊,冷却后凝成块状,切成条,用醋、油炝辣子、蒜泥、芥末、盐等佐料拌着吃;也可以和葱花用油炒热,再佐以醋、辣子、盐等调料拌着吃。

012.png

14、凉面:青海夏季家常面食。将长面条煮熟拌以植物油,吃时调用盐、醋、油炝辣子、蒜泥、芥末等佐料,并凉拌有韭菜、黄瓜丝、青笋丝等。主要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吃。西宁街头多为回族经营。切有经特殊加工的羊肠或肉,称为羊肠凉面。也可在凉面中放上熟萝卜丁用热汤反复冲几次,变成热凉面;用热汤中的过程俗称"冒",冒过的热凉面别有滋味。

013.png

15、麻花:四五条面拧成一束的油炸面食。做法基本同馓子,但合面比馓子稍硬、入油锅时的面也比馓子稍粗;麻花出锅后可趁热撒上糖。色泽黄亮,酥松香甜,易消化,善保存。是馈赠亲友、招待宾客的佳品。

014.png